当前位置: > 九州APP软件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

作者:admin 时间:2023-08-29 点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习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赓续古老中华文明基础上开拓的,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给予其精神和思想力量。

  现代化有多种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对于这一点,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概括而言,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争议颇多的课题。早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局限是,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以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西方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唯一标准。这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现代化观,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就等于落后,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西方道路。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推进,人们开始反思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并形成了“多元现代性”理论。这一理论一方面强调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的特性,另一方面强调各国现代化中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性。随着现代化浪潮在全球涌动,许多国家和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多种现代文明或文化模式。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文化价值。即使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大框架内,产生的也并非一种而是多种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明形式、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以及由此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数百年来,以工业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率先在西方实现,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和霸权扩张,在全世界掠夺资源、抢占市场。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遭到一些人质疑。有现代化理论认为,儒家伦理与作为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不能协调,儒家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认为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绝对相斥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价值熏陶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在现代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经济成就。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作为其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形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生活的伦理规范,如勤劳、节俭、敬业、诚信、善学等,都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中国人民的这种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滋养下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领导下推进的。中国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提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重要元素的启示和智慧,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将其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政策举措中,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我们要更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历经现代性淬炼、实现创新超越,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并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他国的现代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工业化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之后,才能从这种局限中摆脱出来。这种“伟大的社会革命”,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现代化开辟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文明先进因素,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之所以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能够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启示和智慧。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能够矫正传统工业化的痼疾,防止现代技术所包含的征服取向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这为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深刻启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义制利”的文化取向,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撕裂,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我们注重汲取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绽放光彩,也拓展了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提供特定的时代性内涵。例如,从经济层面看,发展市场经济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普遍选择。市场经济通过高效率的财富创造为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也通过其社会效应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催生现代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现代因素。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的生命力。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属于追赶型的现代化,往往会走模仿先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路子。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变革的过程。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如果不顾自身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模式,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在领导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牢牢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改革开放之初,同志强调:“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并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结果。中华文明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人合一、民为邦本、和而不同、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时代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中华文明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华文明既包含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包含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盛世修文”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传统,历史上的一些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等,都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得益彰的共同特点。中华文明的这一鲜明禀赋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消除资本逻辑主宰下物质主义泛滥的西方现代化痼疾。中华文明还赋予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强大底气和坚定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带领人民自主探索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带领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宝是坚持“两个结合”。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在敏锐把握国情、科学观察时代的基础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充分激活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根基。唯有在中国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扎根中华大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态,造就了现代文明。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都是现代化的成果。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将使中华文明放射出新的时代光彩。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法等国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从那时起,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明中产生、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等观念逐渐流行。许多后发国家纷纷效仿西方,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然而,随着资本野蛮扩张、贫富两极分化、国家治理失能、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一些后发国家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掉进这样或那样的发展“陷阱”。这说明,现代化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能与自身文化传统完全割裂。实际上,不论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20世纪中后期迈入现代化的亚洲国家,其现代文明都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用“小康”这一儒家典籍中的概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这向世界有力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模式不会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字、城市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无论是从文字的出现还是从城市的产生来看,中华文明都是世界上最悠久古老的文明之一。不少西方哲人都对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和持续性赞叹不已。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等,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深刻影响世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和儒家思想,就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给予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以启发。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实践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中华文明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存在的历史局限和弊端,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不断铺展开新的时代画卷,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习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赓续古老中华文明基础上开拓的,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给予其精神和思想力量。

  现代化有多种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对于这一点,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概括而言,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争议颇多的课题。早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局限是,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以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西方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唯一标准。这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现代化观,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就等于落后,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西方道路。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推进,人们开始反思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并形成了“多元现代性”理论。这一理论一方面强调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的特性,另一方面强调各国现代化中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性。随着现代化浪潮在全球涌动,许多国家和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多种现代文明或文化模式。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文化价值。即使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大框架内,产生的也并非一种而是多种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明形式、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以及由此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数百年来,以工业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率先在西方实现,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和霸权扩张,在全世界掠夺资源、抢占市场。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遭到一些人质疑。有现代化理论认为,儒家伦理与作为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不能协调,儒家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认为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绝对相斥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价值熏陶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在现代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经济成就。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作为其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形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生活的伦理规范,如勤劳、节俭、敬业、诚信、善学等,都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中国人民的这种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滋养下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领导下推进的。中国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提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重要元素的启示和智慧,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将其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政策举措中,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我们要更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历经现代性淬炼、实现创新超越,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经过长期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文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并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消灭、中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移植他国的现代化,而是中华文明赓续、更新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的工业化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之后,才能从这种局限中摆脱出来。这种“伟大的社会革命”,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现代化开辟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文明先进因素,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之所以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能够为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启示和智慧。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能够矫正传统工业化的痼疾,防止现代技术所包含的征服取向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这为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深刻启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义制利”的文化取向,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撕裂,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我们注重汲取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绽放光彩,也拓展了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运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提供特定的时代性内涵。例如,从经济层面看,发展市场经济是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普遍选择。市场经济通过高效率的财富创造为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也通过其社会效应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催生现代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所带来的整个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大力弘扬和培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现代因素。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水往哪个方向流,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构,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实践支撑。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的生命力。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一般属于追赶型的现代化,往往会走模仿先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路子。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型的。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变革的过程。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如果不顾自身国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模式,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的剧烈冲突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在领导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牢牢把握中国国情这个根本依据和基本立足点。改革开放之初,同志强调:“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并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之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中国式现代化深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是中华文明赓续的结果。中华文明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人合一、民为邦本、和而不同、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天下为公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时代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中华文明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华文明既包含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包含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盛世修文”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传统,历史上的一些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等,都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得益彰的共同特点。中华文明的这一鲜明禀赋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效消除资本逻辑主宰下物质主义泛滥的西方现代化痼疾。中华文明还赋予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强大底气和坚定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带领人民自主探索的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通常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带领人民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宝是坚持“两个结合”。正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在敏锐把握国情、科学观察时代的基础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充分激活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文化根基。唯有在中国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中国式现代化牢牢扎根中华大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态,造就了现代文明。工业化、城市化、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都是现代化的成果。习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必将使中华文明放射出新的时代光彩。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法等国进行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从那时起,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明中产生、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等观念逐渐流行。许多后发国家纷纷效仿西方,追赶世界现代化浪潮。然而,随着资本野蛮扩张、贫富两极分化、国家治理失能、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一些后发国家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掉进这样或那样的发展“陷阱”。这说明,现代化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不能与自身文化传统完全割裂。实际上,不论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20世纪中后期迈入现代化的亚洲国家,其现代文明都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用“小康”这一儒家典籍中的概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四十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拓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这向世界有力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模式不会定于一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明的基础是文化,文字、城市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无论是从文字的出现还是从城市的产生来看,中华文明都是世界上最悠久古老的文明之一。不少西方哲人都对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和持续性赞叹不已。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等,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深刻影响世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和儒家思想,就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过影响,《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给予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以启发。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实践要求,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中华文明让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有效避免西方现代化存在的历史局限和弊端,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华文明将不断铺展开新的时代画卷,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2017 九州APP软件 All Rights Reserved